华为的入局折射出中国科技与汽车产业的集体战略转向。尽管不直接生产动力电池,但公司近年来持续加码上游材料研发,2025年初曾单独申报硫化物电解质合成专利。这种关键材料虽具备超高导电性,但成本一度超过黄金价格。

  中国电动车与科技企业正积极突破固态电池技术,以降低对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传统电池巨头的依赖。小米、蔚来等虽依赖第三方电池供应,但均试图通过垂直整合重掌这一占电动车成本过半的核心部件控制权。

  本刊近期报道显示,小米已申报复合电极结构专利以优化离子传输,反映出科技企业将电池创新视为战略要地,其应用场景不仅限于汽车,还可能覆盖消费电子。

  尽管华为宣称的3000公里续航+5分钟快充引发广泛关注,但业内人士指出该数据仍属理论范畴,需配套尚未商用的超充设施。不过,这一技术前景已引发全球竞争者高度警觉。日韩媒体接连发声,担忧中国在下一代电池技术的领先优势持续扩大。

  全球范围内,丰田、松下、三星等传统巨头布局固态电池研发已超十年。丰田2023年展示的原型电池宣称实现1200公里续航与10分钟快充,计划五年内商业化。但中国正快速赶超,公开数据显示中国实体年申请固态电池专利超7600项,占全球总量36.7%。

  产业化进程亦同步推进:宁德时代计划2027年启动混合固液电池试生产;清陶能源金石电池(能量密度350Wh/kg、体积密度800Wh/L)已进入小批量生产阶段;卫蓝新能源则率先实现50Ah全固态电池量产并获得国家级认证。

  当前固态电池仍面临多重挑战: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普遍低于液态体系,界面阻抗制约效率提升,高昂成本(8,000-10,000元/kWh)阻碍大规模普及。

  华为的加入无疑为中国引领新一轮电池创新注入强心剂。若此类突破能实现商业化,或将重塑电动出行规则,消除里程焦虑、颠覆充电体验,为车企与科技公司创造全新的能源自主权。而最终华为公司能否兑现电池性能承诺,则取决于实验室成果向规模化制造的转化速度。

_吃瓜黑料群众">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双碳研究 华为黑科技固态电池:充电5分钟+续航3000公里!—华为3000公里续航固态电池

作者:新闻中心2025-06-24

  华为加速布局先进储能技术,近日公布一项基于硫化物的固态电池专利,宣称可实现3000公里超长续航并支持5分钟极速充电。这一进展标志着该科技巨头正全力进军快速发展的固态电池领域。

  专利文件显示,该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400-500Wh/kg,达到传统锂电池的2至3倍。华为创新性地提出通过氮元素掺杂硫化物电解质来改善锂界面的电化学稳定性,而这一技术长期制约着硫化物电池的商业化进程。新设计旨在通过抑制关键界面的材料降解,提升安全性与循环寿命。

  华为的入局折射出中国科技与汽车产业的集体战略转向。尽管不直接生产动力电池,但公司近年来持续加码上游材料研发,2025年初曾单独申报硫化物电解质合成专利。这种关键材料虽具备超高导电性,但成本一度超过黄金价格。

  中国电动车与科技企业正积极突破固态电池技术,以降低对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传统电池巨头的依赖。小米、蔚来等虽依赖第三方电池供应,但均试图通过垂直整合重掌这一占电动车成本过半的核心部件控制权。

  本刊近期报道显示,小米已申报复合电极结构专利以优化离子传输,反映出科技企业将电池创新视为战略要地,其应用场景不仅限于汽车,还可能覆盖消费电子。

  尽管华为宣称的3000公里续航+5分钟快充引发广泛关注,但业内人士指出该数据仍属理论范畴,需配套尚未商用的超充设施。不过,这一技术前景已引发全球竞争者高度警觉。日韩媒体接连发声,担忧中国在下一代电池技术的领先优势持续扩大。

  全球范围内,丰田、松下、三星等传统巨头布局固态电池研发已超十年。丰田2023年展示的原型电池宣称实现1200公里续航与10分钟快充,计划五年内商业化。但中国正快速赶超,公开数据显示中国实体年申请固态电池专利超7600项,占全球总量36.7%。

  产业化进程亦同步推进:宁德时代计划2027年启动混合固液电池试生产;清陶能源金石电池(能量密度350Wh/kg、体积密度800Wh/L)已进入小批量生产阶段;卫蓝新能源则率先实现50Ah全固态电池量产并获得国家级认证。

  当前固态电池仍面临多重挑战: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普遍低于液态体系,界面阻抗制约效率提升,高昂成本(8,000-10,000元/kWh)阻碍大规模普及。

  华为的加入无疑为中国引领新一轮电池创新注入强心剂。若此类突破能实现商业化,或将重塑电动出行规则,消除里程焦虑、颠覆充电体验,为车企与科技公司创造全新的能源自主权。而最终华为公司能否兑现电池性能承诺,则取决于实验室成果向规模化制造的转化速度。

相关推荐